昆仑(Kunlun)

  “关中自古帝王都”,说起西安,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的厚重。这种厚重不是源于西安的烈日高阳,也不是公路上来回穿越的城楼,而是存在于每一块破碎的秦砖汉瓦之上,存在于气势恢宏的建筑结构之中,更存在于千年前谋臣和能工巧匠的妙思里。2017年6月12日到6月16日这五天,昆仑学院全体师生一百三十余人前往“十三朝古都”——西安,开展研学实践活动。

西安曾是我国的历史文化中心,而如今也以它独特的光辉存然于世。在这五天的时间里,老师同学们领略了秦朝秦始皇兵马俑的蔚然壮观,徜徉于大唐芙蓉园、华清池的绚烂华美,登上了明城墙体察古代防御系统,体验了汉文化、学习礼乐射御书数。虽然只是短短五天的行程,但我们历经了从秦、汉、唐到明的千年之旅。通过参观、观赏、访谈、参与体验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同学们收获了关于历史、地理、政治、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拓展知识,并且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了对我国历史文明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第一天,入古都,登城墙

       盼望已久的研学实践活动终于到来了!日出时刻,昆仑学院全体老师和同学们登上了从北京去往西安的列车。随着列车渐渐加速,我们甩开了北京的喧嚣繁华,渐远渐行。每个人都带着自己内心对西安的幻想出发了。

到达西安已是下午两点,简单休整后,我们首先前往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西安明城墙。西安明城墙全长13.74公里,共有四座主城门。站在城墙之上,俯瞰着精巧的瓮城,几百年前明朝的生活情形彷佛近在眼前——粗壮的原木一下又一下叩着城门,而城内一片死寂,风雨欲来山满楼。终于,黑漆漆的木门中透露出一丝曙光,敌方将军欣喜的笑爬上了眉梢。在一声令下,士兵们凶狠的脸撕破了曙光,乌云一样逼近城下。剎那间,他们停下了。第二座城墙紧闭的门像是一张微笑的脸,嘲笑地盯着这些不速之客;而城墙上漆黑的小洞里,箭矢淬着冰冷的光。这一次,同学们真正读懂了城池的涵义,真正触摸到了漫长的冷兵器时代里战争的残酷。

一方面,明城墙的防御功能让同学们叹为观止,另一方面,城墙与护城河守卫的现代城内风光也让同学们思绪万千。为了领略明城墙全貌,同学们纷纷租了自行车,像是那当年的驻守卫士般,在城墙上驰骋,骑个痛快。现代西安古城墙内的繁华旖旎引得同学们不时驻足,遥想当年,仿佛看到那建筑改换了风韵,仿佛听到那行人在用古语交谈,仿佛亲身体验到那值得士兵将领值得用生命守护的太平时光。


第二天,赏珍宝,谈古今;芙蓉园,风光好;秦腔音,留印记。

       西安乃十三朝古都,历史文物、各种珍宝数不胜数,研学第二天,我们就来到著名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学习。博物馆分为4个展厅,分别展出了周朝、秦汉、隋唐及以后朝代里的珍贵历史文物。同学们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认真参观和听取引导员的讲解。通过学习,我们从各种皇宫用餐的金盘银碗和日常装饰用的赤金走龙,看出皇家生活的错彩缕金;从设计巧妙的尖底瓶及到茶壶,看出古代人的聪明才智;从密密麻麻的石片铠甲和千人千面的兵马俑中,看出秦代的武力强大;从纺织,建筑,制陶,冶铁等手工业,看出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同学们经过一上午的学习与研究,深深地领略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博大精深和古都西安的历史地位。同行的外教Roy老师不禁感叹,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度,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艺术精品令人叹为观止!

西安,古称长安,万国来朝的唐朝定都于此,怎能没有盛世园林?下午,我们就来到了在原址重建的大唐芙蓉园,一览今人重建重现的紫云楼、芙蓉湖的美景。微风拂过,波光潋滟,同学们徜徉在皇家园林之中,饱览山水园林的精美绚丽,饱读处处可见的盛唐之诗,坐在长廊里纳凉谈笑,回想唐朝的盛世之象,真是令人向往。

西安还是古老剧种-秦腔的发源地,此行我们还非常幸运地有机会一睹“梅花奖”得主的秦腔演出。同学们被演员们质朴的表演和朴实、粗犷、细腻的唱腔深深吸引,投入地观赏。同学们观看后,不禁感叹于这古老戏曲剧情的跌宕起伏,惊讶于唱词中诸多古音古语的文雅气息,也为演员们的精湛功底感慨。大家通过观看演出收获了诗意和感动,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礼仪和孝义,秦腔表演给同学带来了很大震撼。昆仑二班的孙麒策同学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我们习惯于用几个字、几个词来概括生活中的人和事,也习惯于试着让生活变得简单、快捷而且有效率。可我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是需要花时间去积累的。就像秦腔演员们的每个台步、每个眉眼、乐手们演奏的每条旋律,背后都有着时光的印记。这种时光的印记是特别美好动人的。他们用时间堆砌了一座艺术殿堂,用古老的唱腔唱出了时代的心声,让传统的艺术焕发了崭新的活力。时光沉淀下来的艺术流传至今,是那样的吸引人。西安这座城让我重新开始思考慢节奏的生活,重新审视这个时代年轻人所缺少的专注与沉稳。”


第三天,三千宠爱看华清宫,千人千面看兵马俑。

       华清宫与兵马俑博物馆之旅是西安行中最令人期待的两个久负盛名的所在。经历了一个小时的颠簸后,终于,一尊高高的雕像映入我们的眼帘——唐玄宗与杨贵妃两人深情对视,背后便“华清宫”的大门。进入大门后,我们便被里面的亭台水榭深深的震住了:一团团绿色簇拥着暗色的楼阁,错落有致的瓦片与光滑的墙面两两交错,组成了一幅泼墨般的山水画面。我们穿梭于鳞次栉比的古楼之间,感受着千年之前的古韵。华清宫的主体——温泉行宫部分则体现出了古时等级制度森严和古人对吃穿用度形式上的重视。这个上午,同学们都沉浸于古色古香的韵味之中。

说起封建制度,就不得不提那南倚骊山,北临渭水的、大名鼎鼎的秦兵马俑了——这可谓是权利与身份的最高象征。陵园的范围几乎是两个澳门的面积,秦始皇选择用最直观的方式向后人介绍自己。同学们首先参观了秦始皇陵的大型陪葬铜车马。时间侵蚀不掉古代能工巧匠们精湛的技艺,从大大小小值得推敲的细节便可略知一二。

接着便是一号坑到三号坑的参观。一号坑规模最大,呈长方形,是一个以战车和步兵相间的主力军阵。站在望不到头的兵马俑前,实力强横又声势浩大的秦军在同学们的眼里变得栩栩如生起来。秦俑秦砖,车马箭矢,无一不紧紧吸引着同学们的注意力。我们在俑坑旁轻声地谈论感到的震撼,在场馆外探讨兵马俑的单眼皮,追问兵马俑的色彩,反思这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存在意义。亲身的体验带给了同学们无尽的思索空间和探索余地,思古抚今,慎终追远。


第四天,传统文化之旅,汉服穿越古今。

       研学行程第四天,我们在秦砖汉瓦博物馆进行了汉代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这一天的活动从着汉服学礼仪开始,黑袍红领红束腰,红色的衣角衬得深色的布料在阳光下直晃人眼睛。冠带完毕,老师便开始教我们礼仪,从简单的站姿到有些困难的坐姿,再到行礼,同学们都积极地去学习,并在教导老师的带领下整齐列阵,肃穆认真、诚心诚意地共同向教育我们的老师们行礼。

汉服体验结束后,同学们依次轮流参观了秦砖汉瓦博物馆,蘸染朱砂亲手制作了几幅精妙瓦当拓片。那些只存在于词汇概念里的“秦砖汉瓦”,在这里是真实的可触摸可细细观赏的物件。从图案瓦当到文字瓦当,从神兽瓦当到莲花瓦当,从云纹绳记到宝珠佛像,古老的瓦当承载的文化信息带给了每个人深深的冲击。

在学习完汉文化后,各营的辅导老师带我们体验了古人所习的“六艺”。射箭,虽然看着简单,但将箭又快又准的射击到靶上还是很有难度的。不过经过了几轮练习,很多同学都掌握了窍门,相互喝彩、鼓励着完成了这一环节的体验。接下来领队带着大家做了数字探秘、多人多足、多人书法几个团队游戏。这些游戏都看的是每队的团队协作能力,当队中每个人都有相同的目标,并一直朝着目标努力,这个团队才会脱颖而出。经过了这几个活动,同学们都乐在其中,且受益匪浅,也更能体会到,在一个集体活动中,纪律只是建立秩序和良好关系的辅助手段,更重要的是团队精神,是同学之间的友谊。



第五天,民俗馆赏文化,回民街品美食。

       最后一天的行程中,师生们参观了关中民俗博物馆和回民街。到了民俗博物馆最先倾听的就是老腔,老腔表演者的热情把我们给惊呆了。老腔是陕西传统的戏曲表演形式,用简简单单的几种乐器就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绪。我们亲自尝试的学唱华阴老腔,学习了几句当地的方言和俗语,同学们还上台学习了老腔中砸板凳的的技艺。接着同学们正式进入了博物馆的宅院区,这里全部是明清时代的关中民居建筑及园林,大家跟随着导游的讲解一同走访了近十院明清古居民的建筑。明清每户儿的宅院各具特色,但共同的地方便是都饱含寓意,门楣砖雕、一草一木的安置都深具含义。重重院落、庭院深深,翠竹葱茏、花枝摇曳,古人的建筑技艺和生活情趣令我们深深赞叹。最让我们惊叹的是,这个博物馆是馆长王勇超为了保护传统关中民居建筑,独立出资将这些建筑原址做好标记、拆除后运送到博物馆所在地,再依照原样重建起来的。

       下午我们去了回民街,这里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有着很多清真的小吃,是西安小吃的聚集地。这里均由回民经营,具有浓郁清真特色。走在街区内,随处可见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穆斯林建筑风格相融合的民族服饰、工艺品、餐饮店,回民小吃店的香味扑面而来。虽然时间很短,但是我们都非常享受和喜爱这里的美食。我们感受着自己对这独特美食的喜爱,也深深体悟着,唯有生活才是平淡的永恒,唯有蕴藏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食文化才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晚上,同学们内心充满着不舍和珍惜,坐上了回程的火车,结束了这次难忘的西安之旅。


师生们在五天的古都西安之旅中实地感受到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体味到绚丽多姿的关中文化神韵和独特魅力。同时,就像关中民俗博物馆的创办人王勇超所做的一样,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责任去保护并传承这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结晶并将其发扬光大。通过每天的参观学习,同学们增长了知识,扩展了视野,认真完成研学报告,将所观所想所思转化为自己的软实力;昆仑学院的师生们像一家人一样,朝夕相处,互相帮助,彼此之间更加了解,集体更加默契融洽,师生情,朋友情更加珍贵。让我们带着这份情,这份爱,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团结,努力,积极拼搏,做到最好!


作者:昆仑学院宣传部

指导教师:杨白洁、冀甜、王晓琦、谢颍辉

校园新闻

招生报名

学校微信公众号

©2014 All Right Reserved. 北京市朝阳区人朝分实验学校 版权所有 京ICP备14044042号